中医有四大经典著作,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和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其中,《黄帝内经》成书最早,内容最多,成为中国医学宝库的经典。
有人说,《黄帝内经》是一本“天书”,晦涩难懂。俗话说,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而真读懂《黄帝内经》,也可以“半部《内经》养人生”。
《伤寒论》以《汤液经法》为基础而成书。 [13]《汤液经法》,相传为商代宰相伊尹所著。《汤液经法》有32卷。
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,如越南东医学 [14]、朝鲜医学 [16]、日本医学、韩国韩医学 [15]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。
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,将人体看成是气、形、神的统一体,通过“望闻问切”四诊合参的方法,探求病因、病性、病位,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、经络关节、气血津液的变化,判断邪正消长,进而得出病名,归纳出证型,以辨证论治原则,制定“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消”等治法,使用中药、针灸、推拿、按摩、拔罐、气功、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,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。
自清朝末年,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,国运衰弱。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。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医学、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。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,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,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、在防病上,还是在养生上,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。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,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,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。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、全面的。中医,即相对西医而言。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,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,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。
在远古时代,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,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。随着人类的进化,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,所谓“神农尝百草”、“药食同源”,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。夏代(约前2070-前1600)酒和商代(前1600-前1046)汤液的发明,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。进入西周时期(前1046-前771),开始有了食医、疾医、疡医、兽医的分工。